增強話語權 我國銅冶煉業(yè)需提高集中度
2010年07月12日 10:47 13831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銅資訊
產業(yè)中游銅冶煉產能膨脹加工費一再下降
我國成全球銅冶煉產能擴張主力
2000年以來,全球銅冶煉產能逐年增加。2000年,全球球銅冶煉產能1400萬噸,目前已達到2350萬噸。其產能擴張的主力當仁不讓屬于中國。在銅價逐步走高和國內旺盛需求下,2003年以來我國銅冶煉行業(yè)瘋狂擴張,最近5年,國內銅冶煉新增產能年均100萬噸左右,2009年我國銅冶煉產能達516萬噸。我國銅冶煉產能的擴張并非大型銅企的規(guī)模擴張所致,很大一部分是在利潤的驅動下,小煉廠大量建立導致的。根據(jù)Wind統(tǒng)計,2003年我國銅冶煉廠不到200家,目前已經超過300家,峰值接近400家。
與瘋狂擴張的冶煉產能相對應的是,我國銅精礦資源的嚴重緊缺。2002—2009年,我國精銅年產量由150萬噸增至400萬噸以上,年均產量增幅15%。同期,我國銅精礦年均產量76萬噸,產量增幅只有8.9%。不斷擴大的銅精礦缺口,使我國銅精礦的對外依存度大大提升。2001年我國銅精礦自給率40%,目前的自給率已降至23%左右。
TC/RC——礦商扼住銅產業(yè)的咽喉
在國際銅市場上,采購銅精礦一般采用的是年度合同、現(xiàn)貨市場點價和PP條款合同三種方式。
TC/RC,即礦產商或貿易商(賣方)向冶煉廠或貿易商(買方)支付的、將銅精礦加工成精煉銅的費用。TC意為粗煉費,是將精礦經熔煉爐、轉爐、精煉爐加工轉為陽極銅(干礦)的名義成本,計費單位為美元/噸;RC意為精煉費,是將陽極銅經電解精煉加工轉為陰極或精銅(電銅)的成本,計費單位為美分/磅。
PP,即價格參與條款,是多年來銅冶煉企業(yè)與供應商之間達成的利益分享慣例。此前,它和加工費是銅冶煉企業(yè)的主要利潤來源。按規(guī)定,如果LME銅價超過合同價格,礦山方面同意向冶煉廠商歸還基價和市場價之間差價的一定百分比(一般10%)作為補償。PP條款是或有條款,尤其是在銅精礦緊張的狀況下不大采用。
2007年,在與冶煉廠簽訂精礦合同中,礦商成功地去掉了價格參與因素。目前,銅冶煉廠的收入只包括處理費和精煉費。這充分反映了全球銅精礦的緊缺和銅采礦行業(yè)整合度的提高,使銅價的定價權集中在了礦商手中。目前,國際上銅精礦定價的通行做法是,銅精礦加工完畢后,礦產商或貿易商與冶煉廠事先談好TC/RC費用,然后從基于LME基準價確定的售價中扣除TC/RC費用,就是銅精礦的銷售價格。TC/RC現(xiàn)已成為銅精礦市場的晴雨表,當銅精礦供應充足時,TC/RC就會上漲;當銅精礦供應緊張或不足時,TC/RC就會下降。
由于全球銅精礦的主要賣方非常集中,在中國等銅冶煉產能快速擴張、產業(yè)集中度較低的情況下,國際礦商死死扼住了銅產業(yè)鏈的咽喉。
受全球銅礦品位的下降、勘探難度提高的影響,銅礦項目投入的資金越來越大,投產周期不斷拉長,使得銅礦產能擴張較為緩慢。相對于銅礦產能,銅冶煉加工產能擴張周期非常短。當銅價上漲時,冶煉廠就會擴張,但由于銅礦供給缺乏彈性,不能跟上冶煉產能擴張的步伐,在冶煉產能擴張到一定程度時,供需矛盾必將凸顯,上游礦商就通過降低TC/RC費用等方式將銅價上漲的利益完全握在自己手中。沒有了價格分享條款,冶煉廠不但享受不到任何價格上漲的好處,甚至因TC/RC費用的下降不得不忍受微薄的加工費收入。
供給與需求彈性的不一致是礦商能掌握話語權的一方面原因,全球銅礦企業(yè)的大整合是另一方面原因。目前,全球前5名礦商控制著全球超過40%的銅礦產量,集中度遠遠高于銅冶煉行業(yè)。這樣一來,礦商可以在銅價高位運行時減少銅礦供給,從而人為延長銅價高位運行的周期。2006—2008年銅價始終在高位運行的原因正是如此。供需雙方博弈力量的不均衡使冶煉廠幾乎沒有任何與礦商叫板的能力,而礦商則抓住時機在2006—2007年取消了價格分享條款,且在此后幾年一再降低加工費。礦商通過加工費的降低和取消價格分享條款死死扼住了銅產業(yè)的咽喉,成為銅價易漲難跌的根本因素。
責任編輯: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edbaby.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jù)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