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科技進步特等獎:青藏發(fā)現巨大銅礦
2012年02月20日 13:48 4628次瀏覽 來源: 中國新聞網 分類: 銅資訊
一項歷時十多年的國土資源調查研究結果顯示,預計整個青藏高原礦產資源總量可達銅8000萬噸、金2000噸、鉛鋅3000萬噸,有望成為中國最大的資源儲備基地。
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等完成的《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chuàng)新與找礦重大突破》項目(簡稱“青藏項目”),剛剛被授予2011年度唯一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該項目在青藏高原新發(fā)現32個大型-超大型礦床,潛在經濟價值2.7萬億元人民幣。
據介紹,青藏項目通過產學研聯(lián)合攻關,首次發(fā)現岡底斯、念青唐古拉、班公湖-怒江三大巨型成礦帶,發(fā)現驅龍、甲瑪、雄村等7個超大型和25個大型礦床,新增資源儲量包括:銅3194萬噸、鉛鋅1519萬噸、金569噸、銀23015噸,分別相當于12年前全國保有資源儲量的54%、12%、15%、21%。其中,驅龍銅礦儲量1036萬噸,規(guī)模躍居中國國內第一,相當于20個標準大型銅礦;甲瑪多金屬礦相當于10個標準大型銅礦、5個標準大型金礦。
青藏項目攻克了長期懸而未決的理論難題:建立的“多島弧盆系構造理論”,重塑青藏高原形成演化過程,確立中國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研究中的主導地位;建立的“陸緣增生-大陸碰撞成礦理論”,揭示出青藏高原的區(qū)域成礦規(guī)律,這一成果得到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地質科學聯(lián)合會肯定,已被列入“金球對比研究計劃”。
青藏項目還填補了中國地質調查最后一塊空白區(qū),其以4公里的路線間距,拉網式穿越整個青藏高原,填制了青藏高原面積220萬平方公里的1∶25萬數字化地質圖,首次獲得海量野外數據,取得一系列原創(chuàng)性科學發(fā)現。其中,系統(tǒng)發(fā)現的21條蛇綠混雜巖帶,為重塑青藏高原大地構造格局提供了直接證據。
1999年開始,中國實施“國土資源大調查”專項,把青藏高原列為重點找礦目標區(qū)。12年來,中國地質調查局牽頭組織全國上百個地勘、科研、教學單位,每年上萬人次奮戰(zhàn)雪域高原,實現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chuàng)新和礦產資源勘查開發(fā)重大突破,顯著提升中國礦產資源保障能力。青藏項目獲中外專家高度評價,被稱為“中國地質工作的重要里程碑”、“國際上十年來推動喜馬拉雅山系研究做出的最重要貢獻”。
責任編輯: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edbaby.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