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礦產資源總體規(guī)劃(2008—2015年)
2014年05月19日 10:23 48342次瀏覽 來源: 安徽省國土資源廳 分類: 政策法規(guī)
(二)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工作程度
到2007年底,全省共有勘查資質的地質勘查單位63個,地質勘查總投資已達4.3282億元,其中社會投資2.945億元,各種勘查手段較為齊全,調查評價和勘查工作不斷在深度和廣度上拓展。
1.調查評價程度
1:20萬區(qū)域地質調查已覆蓋全??;完成1:25萬區(qū)域地質調查3幅,占全省總面積的25.07%;1:5萬區(qū)域調查完成157幅,占全省總面積的48.49%,其中開展1:5萬區(qū)域礦產調查的,有57.5幅。
地球物理調查完成全省1:20萬重力測量和航空磁測、1:5萬航磁測量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77.3%、1:5萬重力測量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10.9%。
完成1:20萬水系沉積物化探測量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60.4%。在主要的成礦帶上還進行了1:5萬土壤、水系沉積物測量,占全省總面積的36%。
完成1:50萬全省環(huán)境地質調查和水文、工程、環(huán)境地質條件評價及第四紀地質圖、地貌圖和工程地質系列圖件的編制;完成1:20萬水文地質調查。開展了我省北部地區(qū)20個縣(市)區(qū)域水文地質調查。已完成1:10萬縣(市)地質災害區(qū)劃及調查評價圖35幅,約占全省的50%。
2.礦產資源勘查工作程度
我省礦產資源勘查程度較高。在2007年上表1084處礦產地中,達到勘探程度251處,占23%;詳查230處,占21%;普查543處,占50%;預查60處,占6%。其中,煤炭的勘查程度較高,勘探與詳查礦區(qū)占68.0%;銅礦勘探與詳查礦區(qū)占22%;鐵礦勘探與詳查礦區(qū)占37%;鉛、鋅、金、銀勘探和詳查礦區(qū)所占比例均在40%以下,相當一部分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礦山的勘查程度只達到普查程度(附表2)。非金屬礦產以水泥用灰?guī)r、硫鐵礦、石膏、熔劑用灰?guī)r及水泥配料用粘土勘查程度較高,勘探與詳查礦區(qū)所占比例分別為67%、52%、81%、76%、97%。
勘查控制深度也以煤礦最大。目前,兩淮煤田的勘查深度原則上確定為-1500米,皖南煤田勘查深度原則上確定為-1000米。銅礦控制深度一般不超過500米,個別大型礦床如冬瓜山南礦段達-1000米。鐵礦絕大部分礦區(qū)控制深度在400米以內。金、銀、鉛、鋅等金屬礦產與硫鐵礦、磷礦、明礬石、螢石等非金屬礦產控制深度一般在400米以內。
?。ㄈ┑V產資源開發(fā)利用情況
2007年全省已開發(fā)利用礦產105種(含亞種),固體礦產礦石總產量3.4757億噸。共有礦山5906家。其中大型礦山73家、中型礦山106家,占礦山總數的3.03%,礦石產量16324.39萬噸,占總產量的47%;小型礦山5727家,占礦山總數的96.97%,礦石產量18432.87萬噸,占總產量的53%。2007年全省礦山實現(xiàn)總產值459.52億元,從業(yè)人員達42.4萬人。新建和生產礦山5010家,約占礦山總數的85%,停產和閉坑礦山873家,約占礦山總數的15%。
1、能源礦產:已開發(fā)利用煤炭、石煤、地下熱水三種(不含石油)。煤礦山242家,原煤產量8556.1萬噸,產值292.72億元。石煤礦山37家,礦石量70.75萬噸,產值0.14億元;地熱礦山13家。
2、金屬礦產:已開發(fā)利用10種,2007年礦石產量2553.7萬噸,產值47.83億元,礦山353家。
鐵、銅是我省支柱性金屬礦種,2007年鐵礦山173家,礦石產量1784.6萬噸,產值32.72億元;銅礦石年產量610.93萬噸,產值10.34億元。
金屬礦山采選綜合回收率比較高,大中型及國有礦山選礦回收率分別為鐵71.3%、銅88.99%、鉛87.62%、鋅84.36%、鉬86%、金85%。
金屬礦山共伴生礦產綜合利用水平不同規(guī)模礦山差別很大。2007年,全省有共伴生礦產的大、中型礦山28家,應綜合回收利用14種礦產,實際有23家礦山企業(yè)對其中的11種共伴生礦產進行不同程度的綜合回收,其產值占主礦種的30-40%。集體礦山、私營企業(yè)基本未開展共伴生礦產的綜合利用工作。
3、非金屬礦產:已開發(fā)利用78種,2007年礦石產量2.3561億噸,礦山5239家,產值118.7853億元。其中,產值超億元的礦產有10種:水泥用灰?guī)r礦石量6063.91萬噸,產值44.87億元;冶金用白云巖礦石量483.53萬噸,產值1.21億元;鹽巖礦石量121.8萬噸,產值3.596億元;方解石礦石量260.37萬噸,產值1.87億元;玻璃用石英巖礦石量198.31萬噸,產值1.07億元;水泥配料用砂巖礦石量235.24萬噸,產值9.86億元;水泥配料用粘土礦石量479萬噸,3.0億元;建筑石料用灰?guī)r礦石量8224.77萬噸,產值12.61億元;建筑用砂礦石量1376.23萬噸,產值1.19億元;磚瓦用粘土產量4918.2萬噸,產值34.73億元;合計礦石量2.189億噸,產值111.04億元,約占全省非金屬礦山企業(yè)礦石總量和總產值的93%。
非金屬礦產開發(fā)利用方式較為簡單,多數以生產原礦為主,少數礦種進行選礦和粗加工,方解石和石英巖開始向精深加工發(fā)展,并已初具規(guī)模。
4、地下水、礦泉水:2007年地下水開采總量約18.69億立方米,約占地下水可采資源量的13.84%。用水量主要集中在淮北地區(qū),約占全省開采總量的79.62%。天然礦泉水137處,現(xiàn)有開采企業(yè)22家,年產礦泉水12.86萬噸,產值303萬元,以含鍶天然礦泉水為主,生產規(guī)模偏小,開發(fā)利用程度低。
?。ㄋ模┑V山環(huán)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現(xiàn)狀
到2007年,全省礦山占用土地面積963098.2公頃,破壞土地面積總計51695.1063公頃,其中塌陷面積24125公頃,約占全省總面積的0.37%(附表16),已治理面積11685公頃,治理率為22.60%。礦山固體廢棄物當年排放量為2268.82萬噸,治理1636.49萬噸,治理率為72.13%。
?。ㄎ澹┑V產資源開發(fā)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礦業(yè)結構調整步履維艱。“十五”期間,我省礦業(yè)結構調整進展緩慢。目前“五小”礦山數量仍然較大,礦山布局雖然得到一定改善,但布局不盡合理的現(xiàn)象未有根本好轉,大礦小采、一礦多開、礦產資源浪費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采礦權整合還不到位。礦產品的換代和加工技術更新進展不快,節(jié)能減排降耗任務依然很重,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緩慢;礦產資源開發(fā)利用引發(fā)的地質環(huán)境問題依然存在,礦山環(huán)境治理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2、共伴生礦產的綜合利用水平不高,礦產品的深加工程度仍然不足。尤其是小型礦山開發(fā)利用方式粗放,設備簡陋,技術落后,開采工藝不規(guī)范,安全管理不到位,不僅浪費礦產資源,產品也缺乏市場競爭力。
3.礦山地質環(huán)境破壞比較嚴重,治理率明顯偏低。
4.地下水開發(fā)利用結構不盡合理,易誘發(fā)地質環(huán)境問題。沿淮和淮北一些城市淺層地下水利用程度偏低,過分集中開采深層地下水,形成以城市為中心的大面積水位降落漏斗,其中以阜陽市問題較為嚴重。
5.地質勘查工作相對滯后,礦產資源保障程度不足,尤其是有色和黑色金屬礦產后備礦產地嚴重不足。同時,礦產勘查與開發(fā)存在急功近利和短視現(xiàn)象,不按設計方案施工的問題仍然存在。公益性地質礦產調查評價與商業(yè)性礦產勘查脫節(jié),加大了地質勘查工作的風險。
6、礦產綜合勘查缺乏足夠認識,在勘查某種主要礦產的同時,如何加強共伴生礦產的綜合勘查,無論是設計還是勘查過程都沒有給予高度關注。
[1] [2] [3][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頁
責任編輯: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edbaby.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