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MIT:液態(tài)金屬納米印刷將變革整個電子行業(yè)
2017年02月22日 9:27 3376次瀏覽 來源: 粹客網 分類: 新材料前沿
目前,全球半導體市場每年都在以 7%的速度在增長,其中 25%的增長都是由物聯(lián)網領域的發(fā)展所推動的。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公司都把提高半導體和芯片能力作為自己的重點發(fā)展目標,希望在下一場變革中贏取先機。
面對這一在芯片和半導體領域中日益增長的需求,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的團隊聯(lián)手莫納什大學、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和英聯(lián)邦科學與工業(yè)研究組織(CSIRO)的研究人員,開發(fā)了“液態(tài)金屬納米印刷技術”,旨在打造效率更高、價格更低的未來芯片生產。
根據這項由 RMIT 領導的研究,該項基于液態(tài)金屬的技術不僅可以打造出原子厚度般的集成電路,而且產生的大型電子晶片可以達到 1.5 納米的深度。在傳統(tǒng)的芯片制造技術中,最大的限制之一就是無法在表面積較大的情況下打造原子級別的超薄均勻半導體表面。而液態(tài)金屬納米印刷技術則為這一限制找到了突破。

Benjamin Carey 是 RMIT 和 CSIRO 的研究員。他表示,這項技術不僅使大規(guī)模芯片成產變得更高效,提高成本效益,甚至可以變革和塑造電子產業(yè)的未來。“我們的解決方案就是采用具有低熔點的金屬鎵和銦。這些金屬能夠在其表面上產生具有自然保護作用的原子氧化物薄層,這就是我們在制造過程中使用到的薄氧化物。”
通過滾壓液態(tài)金屬,這些氧化物層可以轉移到電子晶片上,然后進行硫化。晶片的表面則可以通過預處理來形成單獨的晶體管。
此外,這種技術還為可彎曲電子產品終端的生產鋪平了道路。據 Carey 介紹,基于這一技術,柔性材料的生產將變得更為可行。
來自 RMIT 工程學院的 Kourosh Kalantar-Zadeh 教授指出,目前,電子工業(yè)已經遇到了障礙。“自 1920 年以來,汽車發(fā)動機的基本技術一直沒有進步,現(xiàn)在電子產品行業(yè)也遇到了一樣的瓶頸。和五年前相比,移動電話和計算機并沒有從根本上變得更強大。“
“這就是為什么這種新的 2D 打印技術是如此重要。它能夠在同一表面上創(chuàng)建許多強大的薄電子芯片層,以提高處理能力,并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帶來電子學的下一場革命。”
責任編輯:于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edbaby.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